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陈哲 摄

  “自从1947年世界范围内开始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以来,我国研究者也一直在国内寻找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踪迹,这次的发现算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3月7日,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里,陈哲研究员略带几分自豪地解释到。

  据陈哲介绍,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埃迪卡拉纪最为独特的宏体化石生物群,约存在于5.8至5.4亿年前,在早期宏体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该生物群目前已在全世界大约30个地区发现,但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未发现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近期,陈哲与古生物研究所的同事在三峡地区灯影组的碳酸盐地层中成功发现了多种类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典型,圆了国内几代研究者的夙愿。

  “1978年时,我们曾在三峡地区找到过类似的遗迹,但是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发现在国内还是首次”,陈哲说。他认为这次发现意义重大,除了填补空白外,此前国外发现的相关化石绝大部分都埋藏在砂岩中,保存条件较差,而此次发现的化石埋藏在石灰岩中,较好地保存了生物的细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尽管获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但是陈哲表示目前埃迪卡拉生物群依旧是谜团重重。根据他的描述,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生物是典型的“宅族”,它们把身体的一部分埋在海中的泥沙里,然后通过体表渗透等方法获取营养。这种固着生长的方式有点类似现代的珊瑚虫等生物。在陈哲提供的资料中有一米的“大个子”,是那个时代“巨无霸”;还有的长得像一片树叶,在海底随波飘摇。陈哲推测这种进化趋势是为了扩大生物的体表面积,从而增强渗透取食的效率。

  据了解,本次发现的化石有11类共400多块,为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取食方式、生态空间和底质竞争等方面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口。目前研究已经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